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利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征程中,邓小平始终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1980年5月5日,他在会见几内亚总统艾哈迈德.赛 古.杜尔时,最早使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词。1985 年4月,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他又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只更搞清楚这个问题。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完全清醒。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邓小平在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方面,首先是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讲起的,这是他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逻辑起点。他认为,中国为什么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非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呢?邓小平提出,主要是 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二是要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时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88年5月25日,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雅克什时又说:“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两次讲话中,都指出了我们要发展生产力,使国家逐步摆脱贫穷,并强调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此后,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定要搞比资本 主义优越的社会主义。在他看来,如果中国还像“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那样,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社会主义在中国就失去了必要性。到了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时,邓小平将他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作了集中阐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包含着 丰富的内涵:一是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打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解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个不可克服的矛盾:二是彰显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依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使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属于全体人民:三是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精辟回答了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和所处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确立,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纠正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为反对各种错误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资料、图片来源于《党员应知的百年百句名言》及网络